首页 > 专题专栏 > 河南省商务厅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资料

95岁老党员王在区:戎马生涯20年 朝鲜战场两立战功

来源:“学习强国”青岛学习平台 时间:2021-05-13 点击数: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他火线入党;195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他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上,他机智果断,炮火中成功转移首长,两次立功;回国后,他成为炮兵苦练驾驶技术,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坦克团连长。他就是有72年党龄的95岁老党员王在区。

95岁老党员王在区:戎马生涯20年 朝鲜战场两立战功

  4月2日清晨,一场春雨洒向青岛大地,细雨润物、草木舒展。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社区,此时王在区正在自家内院散步。虽然年事已高,走路需要拐杖辅助,交流时也要戴上助听器,但老人身形挺拔,曾经的军人印记清晰可见。

  屋内,柜子上摆放的两个红色木盒颇为醒目,里面放有纪念章。一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另一枚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是老爷子最为珍视的荣誉和宝贝,单独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老人的儿子王德红说。

  王在区先后当过步兵、警卫员和炮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看着一枚枚荣誉奖章,老人记忆的闸门就此开启。王在区1926年4月出生于山东诸城孟疃镇,贫农出身,是家中长子。他说,“那个年代穷苦人没有吃没有喝,共产党来了就照顾大家,分粮分田,老百姓日子终于有了盼头,对党很拥护。”1946年12月,20岁的王在区响应当时“参军保田”号召,在当时的莒北县(今山东潍坊诸城)报名参军。

  入伍后,王在区被编入三野20军,担任通讯员。“孟良崮战役,我们消灭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王在区老人所说的是被称作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他们王牌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师都是美国装备,结果都被咱们吃掉了。”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浮现起自豪的笑容。

95岁老党员王在区:戎马生涯20年 朝鲜战场两立战功

  除了战斗过程中严明的纪律和英勇的作风,对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为何处处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王在区老人还举了一个他亲眼所见的例子,那就是淮海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对待战俘的态度。

  “胜利后,大批俘虏因为被围困多日,饿得脸色发黄,伤病员也非常多。”老人说,对待这些俘虏,解放军的政策非常细致,比如考虑到他们挨饿多日,如果任由一次性大量进食可能会撑坏,因此“咱们给他一天吃四顿五顿,每隔一小时吃一次,慢慢地让他们恢复体力”。除此之外,解放军从来没有强迫这些人,在进行教育之后,若想要留在解放军部队里的,可以留下;若不想留下的,可以直接回家,并且发放路费。这些做法,让很多国民党士兵了解认同了解放军的政策,纷纷选择参加解放军,争取能够让全国更快解放。

  朝鲜战场上两次立功

  1949年1月10日,王在区终身难忘。因为那一天不仅是淮海战役胜利日,还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回想入党时的心情,这名已经72年党龄的老党员仍激动不已。

  当时,他随解放军20军驻扎在江苏徐州,是一名警卫员,由于此前在淮海战役战场上完成了保护团政委的任务,军部领导甘建增(音)找到他说,“小王,你入党吧。”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已经入伍第四个年头的王在区喜出望外。王在区说,“参加了解放军咱就是共产党的人,不管入没入党,都得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章程来做人做事。”因为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王在区算是火线入党。

  入党后的王在区,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不计得失、冲锋在前。195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他第一批去了朝鲜。“当时我们从上海随部队北上,乘火车到沈阳以后,把棉衣带上,然后直奔朝鲜,过鸭绿江就跟敌人打起来了。”王在区老人回忆,当时的状况,用“惨烈”二字来形容丝毫不夸张。敌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一抬头,空中就有二三十架敌机”,所以志愿军不能走公路,只能翻山越岭行军。这样一来,重型武器上不去,面对敌人坦克、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战士们的武器主要就是步枪、机枪、手榴弹。

  身为党员的王在区,在1951年4月至5月间的战场上,两次立功,这也成为他入党后最为自豪和难忘的事情。老人说,作为警卫员,任务就是保卫首长安全。他记得有一天晚上,在朝鲜上甘岭的一处防空洞里,像往常一样负责警戒的他听到远处传来炮声。虽然战区炮火连天是常态,但是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炮火正在向着他们所在的位置逼近。“我赶紧叫醒我们军政治部主任,因为情况危急,没等指示,我一把就拉起首长冲出防空洞外,跑出来没多远,就看到防空洞被炸平了。”

  勤俭节约 不允许浪费一粒粮

  1952年7月,作为朝鲜战场上抽调回国接受飞行训练的备选人员,王在区返回国内,不过由于未能通过体检,与空军擦肩而过的他最终进入了解放军装甲兵第二编练基地,学习自行火炮驾驶技术,并获得苏式CY-74自行火炮的驾驶资格,于1955年常驻城阳夏庄西宅子头,任建设西宅子头坦克团连长职务。1963年,戎马生涯近20载的王在区解甲归田,在驻地成家落户。

  如今,95岁的王在区跟86岁的老伴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老人只要身体允许,仍然会坚持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并且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军队现代化建设。“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父亲全程观看。”王德红说,当时自行火炮方队亮相时,他特地把电视讲解逐字复述给父亲听,“听说火炮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他特别高兴,连连说着国家强大了。”

  在革命精神的传承方面,老人更是身体力行。“勤俭行善是我们的家风,这方面,父亲对我们子女和孙辈的影响很深。”王德红说,从记事起,父亲在家风方面的教育和要求就非常严格,“比如吃饭,必须碗清锅清。一直到现在,从来不允许剩下一粒米。他吃过苦、挨过饿,知道粮食的重要性。”而对于年轻时的战斗生涯,老人私下极少提及,很多故事连作为儿子的王德红也是在采访当天才第一次听说。“对于晚辈,他更多是通过言传身教,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没有党和解放军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回首入党的72年,从大字不识一个的庄户少年成长为掌握自行火炮驾驶技术的技术员,王在区老人感慨万千,“要永远跟着党走,不要忘记党的恩情。”(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摄影 刘延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