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自贸区 > 信息动态

相约鲁豫,看自贸建设海天广阔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3-11-07 点击数:

  ■ 本报记者 孟 妮

  7月盛夏,万物苍郁。当G201高铁列车缓缓驶入青岛火车站,车门初启,一阵爽朗的、带着几分咸味儿的海风,令人顿时神清气爽。我的“中央媒体自贸行”山东、河南“特种兵”之旅就此开篇。

  4天、3个自贸片区、10多个采访点……在青岛、在郑州、在开封,我们亲眼目睹着它们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感受着它们蓬勃有力的发展脉搏,也与它们一同畅想着繁花似锦的美好未来。

  我们赞叹一组组亮眼的数字:285项制度创新成果,12项获国家部委在全国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走进第4个年头的青岛片区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沉甸甸的。

  我们见证一颗颗创新的硕果:链接了1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机场三期北货运区,全国首创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全国唯一的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机场,在全国率先创新研发出的新型航空整板运输车……郑州片区孕育出的每个果实,亦有光芒。

  我们看到一片片燃起的星火:艺术品保税拍卖鉴定渐入佳境、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推动中原文化“出海”步伐更快、综合保税区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开封片区拿准“文化”这张牌,后劲十足。

  站在新的起点上,自贸建设鼓点愈劲,风帆已满,它们也将在同与不同中,锚定新方向,踏上新征程。

  青岛

  向海而行 “洋”帆远航

  四年前,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在面积达52平方公里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启了自贸区建设的全新篇章。

  四年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再给青岛片区向海而兴、向海而创、向海图强的经略现代海洋大文章注入一剂强心针。

  “落户青岛片区以来,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政府的之间的交流简单了、顺畅了、频繁了,对公司而言,办事效率更高了、发展更快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总裁王明刚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自2019年落户片区以来,公司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利润年均增长率达到20%。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亿元。

  而建成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蓝色药库”的重点项目之一“BG136”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这两个山东省自贸试验区的重点发展项目更加让王明刚引以为傲。

  “原来公司主要研发骨科类药物,借着自贸东风,我们与青岛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速‘蓝色药库’产学研用的成果转化。”王明刚对未来信心满怀。

  正大制药只是青岛片区坚持向海而兴、向实而行的一个缩影。据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隋斌介绍,4年来,在青岛片区形成的285项制度创新成果中,包括179项海洋领域便利化改革措施,以制度创新优势促进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在青岛片区这棵自贸大树的荫泽下,青岛华大基因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开展基因测序工作需要进口生物样本,对时间、温度、湿度等都有严格要求,不能在港口长时间滞留。按照常规流程,样本进口一批申请一次,手续多、时间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曾令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主任科学家范广益一筹莫展。

  为此,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海关、港口,首创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将原来的逐批申请调整为按年度集中申请、一次审批、分次核销。这个好消息,不仅让范广益和他的同事们喜上眉梢,也为整个基因科技行业打通了样品进口快速便捷通道。

  实际上,现代海洋产业,只是青岛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也在青岛片区结出了累累果实。

  在青岛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看到的一幕,令记者印象深刻。在6个泊位、岸长线2088米、可停靠24000TEU集装船箱、年吞吐能力达520万TEU的青岛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举目望去,几乎看不见人的踪影。

  青岛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总经理李永翠的一番介绍,解开了这一谜题:这座码头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于一体,与传统人工码头相比作业效率提升30%,人工减少80%。平均装卸率达到36.2自然箱/小时,最高效率达到60.18自然箱/小时,9次打破自己保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在口岸便利化方面青岛片区走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今年3月1日,全国海事法院首个自贸片区审判区——青岛海事法院青岛自贸片区审判区正式揭牌成立,一个月审结首例涉港、涉台等海事案件95件。

  “自贸片区审判区旨在打造成为自贸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新高地及海洋法制科普基地。”青岛海事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张冬青说,青海海事法院还与青岛片区管委会深度合作,在标准供给前端保障、“互联网+”船舶扣押拍卖模式研发、“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设立等方面形成了开创性的经验和做法。

  “在我国海事司法实践中,涉船员纠纷占比较大,其中,法律适用性、协调复杂性及解决时效性是办理涉船员纠纷案例的难点。”张冬青举例到,“为此,我们设立了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通过资金先行垫付、债券转让方式及时解决外籍海员遣返问题,在最大化保障海员权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青岛片区航运领域营商环境,推动打造海事司法审判优选地。”

  制度创新的种子还在不断萌芽、长大。截至今年5月,山东港口船舶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鉴证460余次,交易额9.4亿元,完成船舶交易租赁120艘次,交易额6.97亿元,完成船舶评估25艘次。山东港口集团船舶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琳的介绍让记者深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国内一流、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船舶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和东北亚国际船舶交易中心将在这里冉冉升起。

  郑州

  丝路领航 风景“郑”好

  家住郑州,热衷于在海外购物网站上海淘的王女士,曾有一个困扰:与国内电商购物大多可以7天无理由退换货不同的是,海淘回来的商品退货费时费力,为了省去麻烦,她有时只好勉强接受并不满意的商品。

  近年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在郑州开展的风生水起。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王女士曾遭遇的问题,因一项制度创新举措而得以改观。2020年5月,郑州海关所属新区海关首创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通过验收并开始运营,被列入了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记者来到位于郑州经开保税区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只见,不同来源、类型的包裹分别堆放在不同的区域,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装有电脑显示屏、扫码设备的操作台前,熟练进行着扫码、拆包、核验、登记等程序……

  看上去和其他操作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呀,正当记者疑惑时,郑州海关所属新区海关副关长阎红介绍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的设立,是通过允许电商企业将原本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的专门退货仓库内迁至区域内,与原有的保税仓库合并作业,不仅释放了电商企业的仓库潜力,也大大提升了退货等相关售后问题的解决效率。

  阎红环顾一周后说道,“这个仓库目前已吸引天猫国际、抖音、快手、拼多多、有赞等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参与。相比之前,通过中心仓退货的平均时间由10天缩减至6天。今年上半年,中心仓累计受理进口退货单量超30万单,货值超9000万元,为企业节省仓储、用工、运输等成本约300万元,打通了跨境电商进口退货的‘最后一公里’。”阎红脸上泛起笑容。

  事实上,作为郑州的一张新名片,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正是郑州片区围绕“两体系一枢纽”核心定位,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聚焦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开放通道推进改革创新结出的硕果之一。

  自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郑州片区用73.17平方公里的面积,担负起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并将这一重任分解为“四条丝路”,协同发力。

  据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召龙介绍,在“空中丝绸之路”方面,2022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62.5万吨,开通全货机航线44条,其中国际地区36条,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支点支撑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在“陆上丝绸之路”方面,2022年,郑州全年国际货运班列开行2050班,新开通国际直达线路7条,形成了“十九个站点、七个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网上丝绸之路”方面,郑州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182.5亿元,同比增长8.2%。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2022年,郑州中心站海铁联运到达集装箱2.8万标箱,同比增长100%。

  为国家试制度是自贸试验区的责任所在。“6年来,郑州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近300项,其中全国首创50余项,包括“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特别是跨境电商的‘郑州模式’,共形成相关案例25项,其中全国首创案例11项,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朱召龙说这番话时显得很兴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郑州多式联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信息部副经理刘要南介绍了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围绕试点目标,郑州机场在全国率先形成航空电子货运标准体系,推广电子运单业务,为空陆联运一单制打下基础。搭建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在线服务‘单一窗口’。”

  202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郑州机场‘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入选,已由中国民航局批复在全国复制推广。”刘要南说

  总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新建25个货机位,生鲜冷链作业区7500平方米,年保障能力110万吨,单体货库面积和货邮保障能力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来到郑州机场北货运区,记者每隔几分钟就能听到飞机起落的轰鸣声,眼前则是由进出港货物、火车、工作人员共同绘就的一幅紧张有序、流畅丝滑的作业画面。

  “你们看,正在卸货的是我们在全国率先创新研发的新型航空整板运载设备。”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多式联运办公室副主任卢旺林介绍,郑州片区把多式联运先行先试作为突破口,构建全国首个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研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6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57项,在全国首创多式联运货运量统计报表制度,大大提升了郑州省多式联运作业水平,也为全国多式联运创新发展提供了“河南方案”。

  转眼间,夕阳西下,暑热减退。不远处,在顺丰位于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空快件处理中心——顺丰郑州航空快件转运中心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包裹在这里汇集、发出,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开封

  以文为钥 “开”辟蹊径

  傍晚6时,华灯初上,开封又成“汴梁”。在位于开封市龙亭湖西岸的清明上河园,一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揭开神秘面纱,以天为幕、以水为台,辅以光影科技,带来超强的视觉震撼,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曾经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在这座宋韵流淌的千年古城里,一砖一瓦都有“开封烙印”、一景一园讲述“开封故事”、一街一巷凸显“开封特色”。

  正因如此,作为河南自贸试验区的一份子,开封片区因地制宜、独辟蹊径,将自贸建设重点放在了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促进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在目前全国67个自贸片区中,开封是唯一一个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的片区。

  2021年8月,开封片区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做实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封片区谋划了“一仓一园一谷一中心+国外两中心”的格局。

  “文化是开封片区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开封片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郑红英表示,挂牌以来,开封片区依托国家出口基地·双创园这一载体,大力整合中部地区文化资源,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入驻近40家非遗与文创商店、老字号、文化企业。

  郑红英口中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由河南领创文化出口基地有限公司运营,面积达8000平方米,坐落于开封市博物馆、规划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五馆一城”项目圈。

  该基地负责人陆婧介绍到,目前,园区为入驻文化企业提供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线下展厅、直播空间等,其中,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国家电商直播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联合国内各大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直播出口基地,拓宽了文化产品销售渠道。“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文化贸易新路径,争取成为推动中原文化‘出海’的桥头堡、排头兵。”陆婧的目光坚定。

  艺术品保税是开封片区“文化”牌的最大亮点。“艺术品保税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省钱、省事。藏品不出仓即可实现保税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还配套了文物登记鉴定、艺术银行、保险、外贸进出口综合服务等服务功能,既避免了办理出入仓海关监管手续和藏品反复收装、拆装、搬运的麻烦,同时也降低了藏品损伤等风险。”开封经开数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一霖介绍说。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艺术品保税仓,河南自贸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设有展览展示区、保税仓储区、国际商品展销区、多功能拍卖区四大功能区。自开仓以来,组织线上、线下同步拍卖会7场,拍卖总成交额223.7万元,成交率为45%左右。举办欧洲当代绘画艺术展、中国台湾国际艺术品回流特展、澳门回流国礼艺术品展等展览20余场。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河南公司联合成立中检·河南自贸区艺术品鉴定中心,举办奢侈品展销会、艺术品海选鉴宝活动,鉴定藏品近千件,并对通过复审的藏品出具鉴定报告。

  记者了解到,一个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正在开封片区、开封综合保税区核心区建设中。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地里,开封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文波兴致勃勃地说,“围绕打造艺术自贸、文化综保、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的目标,我们高标准谋划设计,跑出了开封‘加速度’,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五个、中原第一座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作为开封片区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举措,2022年,开封先后在迪拜、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其中,迪拜中心项目入选商务部等6部门“千帆出海”行动计划。目前正积极谋划建立卢森堡(河南)文化交流中心,加强对欧文化交流,搭建高水平文化贸易平台。

  “下一步,开封片区将聚焦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增强文化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推动更多中原优秀文化产品、非遗和项目‘走出去’,讲好中原文化故事,彰显中原文化‘国际范’。”郑红英的话犹在耳畔,新的中国文化“出海”故事正在写就……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王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