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086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8-15 点击数:

豫商开放〔2024〕12号


刘海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制度型开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的提案收悉。经与省委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2021年7月,我省提出研究制度型开放;同年12月,我省印发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印发以来,我省主要聚焦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对外经贸、通道平台、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制度型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自贸引领创新发展。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实施方案和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5大专案深入实施。2023年形成45项创新成果,累计18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设立首批10家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今年我省开启首单平行进口车入境检验,实现平行车进口业务新突破。“海铁直运,抵港直装”在我省落地,出口企业在河南当地办结海关查验手续,货物抵达海港直接装船发运。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我省落地实施。叠加综保区功能优势,“平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由去年的24.1%增至今年上半年的43.4%。

  项目为王招大引强。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建立省级利用外资联席会议制度,实体化专业化运作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四个外资专班,常态化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驻地招商。省领导多次带队赴欧洲、日韩、东盟、港澳等地招商,成功举办河南投洽会、河南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等重大活动。培育中德(许昌)、中日(开封)、鹤壁电子信息、漯河食品4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区,认定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家外资研发中心。香港华润、新加坡益海嘉里、泰国正大、美国嘉吉等跨国公司持续增资扩股,激发开放活力、增长动力。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96家,实际使用境外资金2.9亿美元。

  对外经贸稳中提质。抓好我省稳外贸23条措施落地,落实新能源汽车出口、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等支持政策。建立重点企业常态联系机制,一对一精准帮扶。建立“企业+外综服+跨境电商+展会”联动促进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破冰”前行。去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18万家、增长10.9%;签发近6400份RCEP原产地证书,RCEP规则利用率中部第一;全省货物进出口8107.9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九的历史最好位次。今年上半年,全省货物进出口3253.2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十四位、中部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9.33亿美元、增长45.8%,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3.47亿美元、增长14.2%。

  通道平台拓新发展。2023年,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0.8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全球第二十六位,全货机航线拓展至49条;今年新开通郑州至伊斯坦布尔、德里等14条货运航线。中欧班列(中豫号)联通全球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郑州—老挝(万象)跨境公路货运线路、“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出口班列均正式开通。创新开展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等模式在全国推广。今年前6个月,跨境电商进出口1321亿元、增长7.9%。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性口岸等高水平发展,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通达全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省商务厅制定印发《2024年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要点》,将从优化国际化政务环境、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壮大开放型经济规模、提升平台通道集聚全球资源能力、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强化国际化要素保障、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环境7个方面实施31项务实举措。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做到企业“有处可诉、有诉必解”。去年全省各地召开外企圆桌会议74场次,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全省经营主体数量从2021年的851.8万户增至现在的超过1100万户,排名从2021年的全国第五名升至现在的全国第四位。

  虽然我省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取得一定成绩,但如您提案所讲,还存在开放型经济质量有待提升、平台载体能级不足、开放通道建设压力增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安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围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河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通道平台、对外经贸、营商环境等一体化开放新格局,全面激发开放动力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构建系统性开放体系,提升开放凝聚力。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统筹协调,营造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扩大对外开放浓厚氛围。探索设立省经贸咨询委员会,为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常态化外脑支撑和专家智库支持。研究编制河南省对外开放指数,全方位测绘和评估全省及各地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友城资源,强化文旅合作和教育、科技、医疗领域对外交流,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国际知名度。

  (二)着力建设高效开放通道,提升开放通达力。增强“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深化郑卢“双枢纽”合作,抓好第二届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暨中国(河南)—卢森堡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成果落地,机制化举办相关活动;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快拓展郑州—布达佩斯、柬埔寨、吉隆坡“空中丝绸之路”项目。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拓展河南中欧班列国际线路布局,高起点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新片区,建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运产贸”创新发展示范区,利用高铁快运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拓展面向东南亚等RCEP成员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南向通道。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实施跨境电商优势再造行动,加强监管服务创新,加快布局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重点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布局海外仓,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培育打造企业自主品牌;争取获批更多跨境电商综试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全面实施“11246”工程,积极推动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拓展向东、向南铁海联运国际通道,促进适水产业和大运量产业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与安徽、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航运通道战略合作,建设链接中西部省份与长三角地区的枢纽腹地。

  (三)着力建设创新性开放平台,提升开放驱动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在多式联运、期货交易、涉外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发展能级,开展现代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创新,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打造制度型开放“中原特区”;建设好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发挥经验复制创新带动叠加效应。开展功能区提质行动,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建好中德、中日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探索建设中泰、中柬等“两国双园”项目。探索绿色园区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积极推动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国际科创交流合作。

  (四)着力培育联动开放型经济,提升开放循环力。加强境外常态化沟通,持续开展河南经贸机遇分享活动,全面促进外资外贸外经联动发展,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围绕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精准发力,开展“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重点支持企业参加知名境外商品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力争有外贸实绩企业实现新突破;扩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稳定加工贸易,扩大一般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强化四个外资专班运作,常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驻地招商,大力开展专业小分队精准招商,持续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推动早日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围绕“7+28+N”产业链群培育,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动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强链补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加强境外投资合作风险研判评估,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推动优势产业境外合理布局,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五)着力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竞争力。优化国际化政务环境,依法保障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平等参与标准制定、享受支持政策;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与国际产业组织、标准组织合作,推动标准互认;着力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逐步实现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持续实施“专家门诊”模式。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权益保护;着力开展企业权益保护提升行动,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智慧海关”建设,提升通关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拓展地方特色应用;加大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培育力度,降低外贸企业运营成本。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会计、法律、咨询以及国际商事调解、商事仲裁等高端服务业;加强国际化应用场景建设,优化入出境措施,为境外客商来豫投资、贸易、文旅、交流提供入出境、停居留便利;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以医疗、教育、文旅等“小切口”,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