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东南亚地区钢铁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马来西亚与越南相继对中国钢材产品挥舞反倾销大棒。
6 月 30 日,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发布正式文件,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某些特定涂层钢铁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调查机关声称初步裁定存在倾销并给其国内产业造成 “实质性损害” 。
仅时隔数日,7 月 6 日,越南政府正式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热轧卷钢征收 27.83% 的反倾销税,期限长达五年。两大贸易大国的举措,无疑给中国钢铁产品出口东南亚蒙上一层阴影,深入剖析其影响并探寻应对之策迫在眉睫。
一、中国钢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原有格局
长久以来,东南亚一直是中国钢铁产品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从贸易数据来看,2024 年中国出口到越南的钢材高达 1273.8 万吨,越南一跃成为中国钢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 11.51%。
马来西亚同样在中国钢铁出口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钢铁产品凭借成本、质量与供货稳定性等综合优势,深度嵌入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产业供应链中。
在建筑领域,中国的螺纹钢、线材等产品为东南亚各地高楼大厦、桥梁道路的兴建提供基础支撑;在制造业,各类板材用于汽车制造、家电生产等行业,助力东南亚制造业蓬勃发展。
东南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对钢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但部分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创造广阔空间。以越南为例,尽管近年来其钢铁产业有所发展,但在高端产品与产能匹配度上,仍存在较大缺口,依赖进口来填补供需鸿沟。
二、马、越反倾销措施对中国钢铁出口的多维度影响
1. 直接冲击出口规模与市场份额
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反倾销税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中国钢铁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通道上。对于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而言,价格优势瞬间被削弱。以越南对中国热轧卷钢征收 27.83% 的反倾销税为例,这意味着中国热轧卷钢进入越南市场后,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预计在反倾销税生效后的短期内,中国相关钢铁产品对两国的出口量将急剧下滑。长期来看,若反倾销措施持续,中国钢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份额或将被其他竞争对手蚕食,如日本、韩国及部分东南亚本土钢铁企业,他们将借机抢占中国企业让出的市场空间。
2. 压缩钢铁企业利润空间
反倾销税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出口成本,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企业为维持在东南亚市场的销售,若自行消化反倾销税成本,利润将直线下降;若将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又会因价格上涨失去市场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严重依赖东南亚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被迫减少产能、裁员,乃至退出市场。
3. 扰乱行业供应链与市场预期
钢铁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马、越反倾销措施引发连锁反应,扰乱行业供应链。一方面,国内钢铁生产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原材料采购需求随之降低,影响铁矿石、焦炭等上游原材料行业;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下游企业依赖中国质优价廉的钢铁产品进行生产,反倾销措施下,他们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成本上升问题,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减产或停产。同时,市场预期被打乱,钢铁企业在产能规划、市场拓展等方面陷入迷茫,投资决策更为谨慎,阻碍行业正常发展。
三、中国钢铁企业的应对之策
1. 积极应诉,维护合法权益
面对反倾销调查,中国钢铁企业应摒弃消极观望态度,积极联合应诉。组建专业应诉团队,包括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律师、行业专家等,深入研究对方调查程序与指控要点,收集有力证据,证明自身不存在倾销行为,或倾销幅度远低于指控水平。例如,详细梳理生产流程、成本构成,证明产品价格合理,是基于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而非不正当竞争。通过积极应诉,争取有利裁决结果,降低反倾销税税率甚至撤销反倾销措施,为企业挽回市场。
2. 加速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中国钢铁企业突破困境的关键。一方面,研发高端、特种钢材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摆脱单纯价格竞争。如研发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的钢材,满足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需求,此类产品技术门槛高,竞争对手少,可有效规避反倾销风险。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增强价格竞争力。
3. 拓展多元化市场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易使企业在贸易摩擦中遭受重创,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快拓展多元化海外市场步伐。在 “一带一路” 倡议指引下,加大对中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市场开拓力度。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钢铁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深耕国内市场,随着国内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行业对钢铁仍有稳定需求。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国内市场高端化、个性化需求,降低对海外单一市场依赖程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4. 加强产业链合作与海外投资布局
在国内,钢铁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构建紧密产业链联盟。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与价格合理;与下游用钢企业深度协作,根据其需求定制产品,提升产品适配性与市场认可度。在海外,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可考虑在东南亚或其他地区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绕开贸易壁垒。例如,在当地建设钢铁加工基地,将国内生产的初级产品运往海外基地进行深加工,既利用国内成本优势,又符合当地市场需求,同时规避反倾销风险,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优化。
马来西亚和越南对中国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虽给中国钢铁出口东南亚带来严峻挑战,但危机中亦蕴藏机遇。中国钢铁企业只要积极应对,通过创新驱动、市场拓展与产业链优化等举措,定能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中化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在全球钢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河南舟讯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2025.7.15